视频类公司主要分两类,以Netflix、爱奇艺、优酷等为代表的剧集平台和以Youtube、Bilibili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。
商业模式
- 靠会员费赚钱
- 靠广告费赚钱
各公司基本都是靠以上两种方式赚钱,不同在于分配的比例不同。
影视平台
Netflix以全球为市场,但也划分区域,主要靠会员费赚钱,本来属于绝对行业标杆,靠的是正向飞轮吸引优秀的剧本。但也在2022年出现了会员续费大面积减少的窘境。其发展的源动力还是需要持续的爆品逻辑,否则仍然会被各电影电视制作商(HBO,Disney+,Apple TV+等)分走大部分用户份额,高利润难以持续。也因此,影视平台的靠会员忠诚度的逻辑,并不稳固。
国内爱奇艺、优酷等境况更加惨烈。会员收费本身水土不服(盗版问题),再加上国内市场有限(成本高且出海困难),优质剧本非常少(剧的质量不行),很难培养客户忠诚度,也很难再有爆发式增长。国内厂家的会员模式主要是买会员避免看广告以及提前观看体验(Netflix是不买就看不了…)。此外,国内竞争也更加激烈,爱奇艺、优酷、芒果、腾讯再加上Bilibili和一众个人盗版网站,基本属于零和博弈,各家努力的方向都是抢占市场份额,看不到大的增长点。后续发展要看创新能力:随着社会发展,大众的可支配收入增加,会更愿意买服务,这是潜在的增长点。实质的增长则要看谁能够提高剧本筛选水平(很难)以及方便用户,比如和电视机或者物联网厂家合作。
自媒体平台
主要分长视频:Youtube,Bilibili;短视频:Tiktok/抖音,快手,小红书
此类平台几乎均是主要靠广告收费赚钱,也是靠流量赚钱,不同点是个别平台有会员制,个别引入了电商入驻。
Youtube
Youtube的广告模式属于独创,80%的可跳过长广告和20%的短广告且不可跳过。依托Google的用户数据采集,可以精准推送广告的内容。同时可跳过的长广告有两个优势,一是可以让客户聚焦这5秒的时间,广告效率大大提升。二是,能够占领用户心智的长广告,往往能够吸引用户继续看下去,而数据会反过来评估广告的有效性,筛掉不好的广告,保留并持续吸引更优质的制作来平台投放。再加上Youtube的全球影响力,海外长视频平台基本属于垄断的地位。
Bilibili
Bilibili更像是国内的Youtube效仿者,以至于虽然管理层的战略左右横跳,依然挡不住用户的偏爱。本来是以二次元的视频为主的B站,经过疫情时期,现在俨然已经跃升了层级,成为休闲以及学习类视频的平台。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长视频更容易产出优质内容,视频中没有广告界面,而是以隐晦的形式由UP主发布广告推广。但是B站也慢慢出现很多问题,头部的UP主以及专业的团队的曝光力度太大以及羊群效应,使得小UP生存困难,造成后续的视频创新能力很成问题。蹭热点的越来越多,专心做视频的反而越来越少。同时,B站希望通过短视频挣钱,因为短视频的广告曝光量很大,这个操作恐怕会影响长视频的客户体验。另外,动漫作为B站的原始主业,业务没有做起来,也并没有获得更多的关注,反而大会员加入了很多电影的观看资格,而这部分客户长期看并非核心客户,但却要投入巨大的成本购买影视版权。只能说B站是一个被用户需求推着走的公司。
短视频平台
短视频平台的广告收入变现非常快,主要还是因为广告的曝光量太大,一个几十秒的视频中间转场就可以穿插几十秒的广告,且是高频投放。
短视频信息流广告收入=DAU(观看量)×用户日平均使用时长×短视频每分钟播放次数×短视频广告加载率×CPM价格×365
短视频没营养,大部分都是为了吸引眼球,且有很多虚假信息,短短几十秒的视频很难调动大脑去思考真假,所以更多的是图一乐,更像是精神毒品。虽然以上描述都不是正面的,但是不妨碍它的火爆。因为它针对的本来也不是精英阶级。它的客户是下沉市场,是广大的劳动人民。首先,他是缓解劳动后放空大脑以及焦虑的工具,其次,他是很多底层人民观看外面世界的工具。所以短视频存在的价值可能远超负面的意义。所以,想靠短视频学习碎片化的知识也应当是不切实际的。
另外,腾讯也在通过微信嵌套的视频号,积极的进军短视频领域,希望靠新的广告收入,增长利润。
快手和抖音的分化
快手和抖音在朝着两个方向分化,以避免过度竞争。即媒体化(抖音)和社区化(快手)。
社区化和媒体化的区别:
评论区